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从电力消费视角看中国创新、稳定、包容的进展 2025年11月03日 07:09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部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经济基础雄厚,优势很多,没有变。人力资源丰富更加明显。”实际数据是判断宏观经济走势、把握有利条件和优势的重要依据。全社会用电量被誉为经济“晴雨表”,为观察中国经济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不,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7.77万亿千瓦时,创下历史新高。其中,7、8月连续两个月突破万亿——相当于东盟国家一年的用电量。这也是世界上首次一个国家的月用电量突破万亿。立足“十四五”收官之年,通过“过万亿”,我们更加真切感受到中国经济的强劲脉搏,更加有信心充分利用发展机遇、潜力和优势,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一)导向导向,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著名特征。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引领发展电气化水平直接体现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打造新生产力新赛道的答案就在于电力消费。前三季度,我国用电量近8万亿千瓦时,哪个领域用电量增长最快?先看一个场景,陕西杨凌,中国农业“硅谷”,无人机、野外摄像头、温室传感器、物联网支撑智慧温室,“空天地一体化”赋能高产领域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行地”,从传统农业到智慧农业,电力是驱动农业现代化的“动力基础”,今年前三季度,主要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2%,引领三大产业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还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为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翅膀。为了提高中国现代化风格的品质,我们首先要弥补这个缺陷。再看看另一组数字。今年前三季度,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其中,贵州以72.92%的增速领跑,得益于在建运营的49个主要数据中心。算力是新的生产力,数字经济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赛道之一。算力的竞争是以电力为支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供应能否既绿色又稳定。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会后,返回美国的专业人士指出:在美国,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与关于数据电力消耗和电网约束的争论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为数据中心提供充足的电力就不用多说了。从用电量增长角度看发展趋势,不仅看到活跃的经济因素,也看到新的增长动力。传统产业正在变革升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用电量数据就像一张“实物分析表”,全面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健康迹象和新动能。稍微延长观察时间。从“80%以上人口无电”到超过14亿人“免费用上电”d 发电量占全球1/3,加油站较多,具有绿色发展优势。习近平总书记伊图罗:“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以科技现代化为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现代科技培育新动能。”用好现代技术这个“关键变量”,可以激发新生产力“最大限度增长”。抓住历史机遇,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建设新生产力,就一定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2)稳定,这是中国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常识。 “以高效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中国发展稳健务实,为中国发展提供稳定保障世界的能力和安全。 “没感觉”的背后往往是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有时,“拉闸限电”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今年夏季普通家庭对电力供应的“冷漠”,是人们无意间知道了中国经济的“稳定”。这也让人不禁好奇,在全球供需失衡的情况下,为何中国现在还要“坐稳钓鱼台”呢? “战略判断准确,战略谋划科学,战略主动出击,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有担当。” “稳”来自于“打好第一步”。面对风险和挑战,加强战略思维,变被动为主动。高温气冷堆、可控核聚变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提高能源“硬实力”;麻木了白鹤滩水电站、乌兰察布储能电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已建成并开工建设,形成能源供应“主柱”。能源供应链的“重要大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现代经济的血脉”才不会变得“贫血”。从国家眼前和长远需要出发,聚焦能源、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等领域关键关键技术,不断提高自给率;在关系全局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关键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化信息、先进制造、生物育种等。等待前沿技术,应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统筹急与缓,知远知近,努力牢牢守住科技生命线掌握在自己手中,做好各领域的战略储备,筑牢“压舱石”,打造新的优势,才能不断增强国家的发展和自由。性、安全。 “稳定”来自“全国一盘棋”。提高处理复杂情况的普遍意识,化危为机。西北风“点亮”了大湾区,西南水“点亮”了长三角工厂。电源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全国买进”。高标准的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改革红利不断释放。打破“壁垒”、消除“堵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开辟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重庆成为第一消费城市;安徽成为第一汽车制造省因斯;在主要经济省份中,湖北前三季度经济增速此前排名6%……通过抓住区域发展战略、区域重点战略、基础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叠加效应,发展区域“强区强、中强中、潜力强、回旋余地宽”的局面凸显出来。站在大局、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我国特大市场优势,形成更多增长点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稳定性更加增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战略任务,对弘扬中国风具有主牵引、防范、支撑作用,极具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实施好战略任务,中国巨轮不畏风雨、破浪前行。(三)普惠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社会主义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效率的集中体现。”在电力需求大幅增长的同时,满足居民基本生活的电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清晰深刻地回答了什么是中国优势。 翻开中国电气账本c Power,一种“卓越意识”。在云南贡山独龙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投资3025万元的户户电气工程和2.8亿元的互联网接入工程,让隐藏在山褶里的村庄变成了灯火通明、产业发达的村落。放眼世界,中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人口超过14亿的国家,但仍然能够实现普遍用电。电力建设和维护成本如此之高,短期内很难收回,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做呢?中国现代化理念以服从至上、永远造福人民为主要价值取向,融入了思想性思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坚忍。跨越1400多公里,中线南水北调告别莫须有河北省黑龙港盆地人口超过500万。经过40多年的激战,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筑起了长达3046公里的“绿色长城”;它海拔5200米。 、5G-A基站为雪域高原开辟数字高速公路……主打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强调制度化集中力量办大事、难事、急事的优势,为“大国”谱写注脚,为人民群众协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投资于人民、服务于人民是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观。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以人民为中心,以世界利益为中心,是“一条既发展自己又造福世界的现代化道路”。在巴西,借助中国特高压技术,清洁水电覆盖5个州,满足当地电力需求近2200万人;在沙特,500万台中国智能电表支持西部和南部9个地区的智能电网;在肯尼亚,中国企业承建的加里萨50兆瓦瓦特光伏电站项目不仅满足了38万多人的用电需求,每年还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6.4万吨……“共建才是真正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伟大的发展。”大国之大,体现为大布局、大思维、大责任。互利共赢、团结象征,是世界正道、世界大道。 “十五”时期是主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夯实基础,全力以赴。当前也是我国发展既面临战略机遇又面临风险挑战的时期,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增多。因素。通过不断增强创新、稳定、包容,我们就能把每一个“不可能”变成“一定可能”,为混乱的世界注入更多安全感、正能量和新机遇。 (编辑:单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