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发布。包括全文在内,“技术”被提及46次,“变革”被提及61次,“新生产力”被提及6次。这三个关键词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描绘了一条清晰的路径。从基础研究的突破到技术应用的转化再到新生产力的发展,创新链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金融水的精准灌溉。 10月2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指出,新产业新业务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业态不断涌现,在重塑生产方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生产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产业、新业态投资高、风险高、回报周期长。它们往往需要更大规模、耐心的资本投入和更灵活、普惠的融资环境,以更好地支持创新资本的形成和创新动能的培育。面对这种需求,中国资本正在构建与最新技术相匹配的金融生态系统。从A股市场的融资、定向增发、并购重组到香港股市的国际化融资,从制度创新到双向开放,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发生。一方面,内部改革深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现在,我国率先建立了包括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私募创投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在此基础上,监管部门继续推进行业改革,进一步扩大多层次市场体系的覆盖面和范围。今年6月,科创板改革“1+6”政策正式发布。除此之外,“1”是指在科创板设立科技创新成长层。 10月28日,科创板科创成长层迎来首批3家新注册企业上市。这三家公司均具有技术突破重大、商业前景广阔、研发持续投入较大等特点,但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利润阶段。科技成长层的建立,就是为这样的“潜力股”提供关键成长时所需的资金支持,让市场以“今天”的价格使用“未来”。这只是改革的一部分。未来,证监会还将启动深化创业板市场改革的实施,制定更符合新兴领域特点和未来产业创业变化的上市标准。同时,证监会坚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交付定位,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完善新三板挂牌、函件披露、交易制度多样性,畅通三板与四板对接机制。要得到这些改革举措形成了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为多层次市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和基础。另一方面,在深化对内改革的同时,中国资本也在加大对外开放,引入更多创新科技的国际金融水域。 10月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工作方案》。建议争取用近两年时间推动落实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体制机制、增强制度对中长期资金的吸引力等改革措施。目前外资机构正在加速布局在中国市场。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流向新兴市场的国际资本超过1500亿美元。在此过程中,A股、港股等中国资产受到境外投资者的青睐。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10月28日,披露2025年三季报的上市公司中,有381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有QFII。 QFIIS总持股量超过50亿股。以今年三季度末收盘价计算,持股总价值超过900亿元。与此同时,香港股市作为我国经济新兴产业重要的国际融资平台,已趋于稳定。今年以来,已有不少生物科技、人工智能等新经济领域的企业在香港上市,瞄准借助国际资本实现自身发展壮大。除了推动市场本身的改革,金融生态的打造还体现在中介服务、人才培养等合作方面的努力。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可以为科技企业提供法律、会计、咨询等全方位服务支持。近年来,证监会出台多项规则,进一步强化中介机构“把关人”职责。培养既懂科技又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可以更准确地理解现代科技规律和金融运行逻辑。在此背景下,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和高校正在共同加强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整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人才储备。瓦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全流程覆盖、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良性循环”的金融生态系统正在加速形成。这不仅是对科技创新的精准强化,也是对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支撑。金融浪潮的持续推进,必将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资本动力。 (张敏) (编辑:孙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