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优质文化资源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日期:2025-10-27 浏览:

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日,中宣部、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文艺美化乡村工作计划(2025-2027年)》,提出组织创作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开展农民乐于参与的文艺服务、助力农村发展等10项重点任务。 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更好发挥文艺支撑乡村全面复兴的作用,发展壮大乡村文化,推动活力乡村、产业乡村、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向。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丰富的内涵。实现高质量发展,始终需要精神家园。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的渴望和期待。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充满乡村、深入人心,成为各方面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近年来,许多地区探索利用优质文化资源的有效途径,夯实乡村发展基础。在四川德阳,三星堆著名的创意文化“叽叽喳喳”陪伴人们领略古蜀文明的辉煌;在河南洛阳,经典豫剧名剧《穆桂义指挥时期》让年轻人逐渐陷入传统戏曲;在山东淄博,火热的蹴鞠比赛不仅锻炼了身心,还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各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体现了让优质文化资源走进乡村、启迪人心,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历史的选择。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和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记忆。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农村仍然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实现中国作风现代化伟大目标最艰巨、最艰巨的任务还在于农村。到2024年底,我国常住人口46478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仍存在差距。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反对“提高农村产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村管理水平”。实现相关目标,不仅需要加快乡村产业发展,还需要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等“软实力”的培育作用。文化要真正成为农村生活全面变革的“催化剂”,关键是要制定符合农村实际、动员群众参与的系统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系统分类不同村庄的不同特点,积极挖掘乡村特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调动村民组织文体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开展篮球、足球等文体活动,复制推广“村超”、“村超”等群众性体育赛事的经验做法。“村村通”,推动乡村文化、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科技赋能发展和文化遗产的作用,完善光纤管网、5G基站等数字基础设施,支持网络文化资源进村入户,升级农村广播系统,提高文化资源保存的便民性和文化无损性,提高文化保护水平。 方便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实现更广泛的保护和保护。培养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培养乡村地方文化人才和文化骨干,引导乡村人才创作一批反映乡村变迁的优秀作品,呈现宜工宜业的和谐美好乡村景观,增强乡村吸引力和影响力。全面实现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输血”式建设,而是依靠长期的“造血”式增长。只有接纳群众需求,立足农村实际,用优质文化资源丰富群众精神世界,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才能更好描绘农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和谐美丽乡村图景。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丁振谦) (编辑:邓浩)

0
首页
电话
短信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