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版权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肖伟 金秋期间,2025年秋季上市公司招聘已经开始。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招聘期间,越来越多的企业打破地域限制,储备战略人才,拥抱智慧变革,完善人才管理体系,在主体竞争中转型人力资源,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人才是上市公司的主要竞争力。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全面发力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进一步巩固人才优势,筑牢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一是跨省招贤纳士,打破地域壁垒,整合全国资源。对于今年秋季招聘,不少上市公司推出了“跨省招聘”模式,在各大城市设立招聘站点,并与当地高校、产业园区合作,精准对接不同地区的人才。跨省招聘的主要逻辑是将“区域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通过绘制国家“人才地图”,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业务板块的需求,在研发高地吸纳技术人才、在制造基地储备产业工人、在金融中心招募资本运营人才,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是锚定中长期战略,为公司未来发展储备力量。今年秋招,排名靠前的上市公司将不再一味追求“高学历”,而是注重人才与业务的匹配布局。通过“战略先行,招聘跟进”的模式,有针对性地选拔和培养人才,既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又让人才快速融入业务一线,加速技术成果产业化。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人才招募正在成为产业资本布局的“先决条件”。企业通过提前储备符合战略方向的人才,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产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同步增值。 “人才储备-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是上市公司保持竞争力的主要逻辑。三是拥抱智慧招聘,提高选拔质量。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上市公司的招聘流程正在带来新的变革。智能改变。今年秋天,不少上市公司纷纷引入AI简历筛选系统、视频面试平台等工具,通过算法分析技能、经验、岗位定位,实现人才选拔的精准和高效。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招聘效率,还减少了人为偏见,为各种背景的人才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通过智能工具,企业可以快速识别优秀人才,降低招聘成本,保证人力资源的高效配置。四是推动实施人力资源全周期管理,激活人才效率。 “招人”只是第一步,“留人”才是将人力资源转化为资本收益的关键。上市公司需要完善重视人才生命周期的整个管理体系,从入职培训、职业发展、薪酬激励到企业文化等。构建完善的人才发展生态系统。比如,在薪酬激励方面,不少上市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绩效奖金”的组合模式,将员工的利益与公司股价挂钩,既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团队的稳定性。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上市公司将人力资源转化为可持续资本收益的主线。通过整合跨省资源、锚定业务匹配专业人才、赋能科技提升招聘质量、通过全周期管理激活人才卓越能力,上市公司可以进一步将人力资源转化为核心优势,为上市公司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编辑:蔡青) 中国经济网公布:股市信息来自合作媒体和机构。这是作者的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需自行承担风险。